close
【山和院】阿里山自然農耕不知春(150G-四兩)

【山和院】阿里山自然農耕不知春(150G-四兩)

【山和院】阿里山自然農耕不知春(150G-四兩)



想購買請點我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在瑞峰山和院的某些角落裡,古老的好茶味道依然存在。



最宜種茶的黑土,特定採收期的茶菁與嚴格紀律的茶園及茶班師傅管理,

採用自然農耕生產方式,加上
保留台灣傳統包種茶式覆炒、團揉、覆揉工法,

階段式增加茶葉的韻味與香氣,同時也讓茶葉耐保存不易變質,造就出入口優雅、樸實,

那是讓現代人陌生,緩慢而溫暖的況味......。來自台灣高山茶起源產區的百年茶廠第三代茶人

率領專業製茶師,培出有別於烏龍濃厚的口感,而是專屬於不知春芬芳的清香口感,要讓人們能以

最自在輕鬆的方式入門高山茶迷人世界,喝下一杯溫柔好茶。











【不知春特色與口感】



也稱為四季春,與金萱一樣,系出烏龍同門,均為台灣茶改場衍發改良的台灣本土茶。

茶樹、葉片相對其他品種小,入口甘滑,咽後齒頰留香,冷香更持久幽遠。






茶湯色橙黃透亮、清澈無瑕,口感柔和豐滿中帶有清遠的花香,相對於烏龍與金萱以口感醇厚見長,

不知春與翠玉一樣入口清爽,適合喜歡生茶或入門者,一早上班前來上一杯潤喉醒腦最佳,

也可冷水泡開
3~4小時,自製健康平價冷泡茶。







【產地故事--阿里山的後花園瑞峰山和院】



南投竹山,有一座【天空的院子】,

阿里山瑞峰,也有雲海中的【山和院】。



抬頭,見山見雲,鷹翅飛揚,

低頭,聞茶聞香,歲月靜好。



大正年間的大茶院古厝,兩蔣時代開始手工製茶。



這裡的味道,是人生,是茶香,是時光,



這裡的寓所,是三代茶職人安身立命的家,



是日日翻炒體悟茶理精進茶品之地,

塊茶園,是台灣茶改場開啟台灣高山茶光輝時代的起源處。



海拔1300公尺,終年雲霧、山嵐繚繞,年平均溫攝氏20度,酸鹼值4.5,茶園土壤是最適種茶的肥沃黑土,

雨量豐沛,晝夜溫差大,天然風土讓茶芽壯碩,葉片肥厚,製成的茶葉外觀圓緊油潤。




世事最好的是,天時,地利,人和。



<製茶流程>



一杯茶在這邊,要歷經多道程序與總計52人次才得以完成一塊茶磚。









【關於生產商
--山和院】

山和院官網:
www.shan-he-yuan.com



台灣首批高山茶農第三代的職人之魂,意欲製出一杯單純但有味道的好茶心意。

「風水,文章,茶...真懂沒幾人。」歷經日據時代的第一代製茶師傅茶阿公笑笑地說,以近乎學者的研究精神與堅持,讓時間在此為茶停下。兩蔣時代的第二代茶老爹,骨子裡的堅毅敦厚如沒有名字的老蒔茶,緩步扎根讓茶廠與茶樹茶園一起伸展擴張。

而今,10歲開始做茶的第三代,超過20年的製茶路,這裡是故鄉,也曾經是他鄉,短暫離開,天生茶人血液領他重回茶路,創設【山和院】,繼續親手揉捻翻炒,傳承古法製茶,培出樸實溫暖的十分好味,讓人們以最自在輕鬆的方式喝下簡單的幸福。







【關於大匠文創整合行銷
--FB:大匠不NG



一家希望心不要變成硬梆梆的麵包,夢想著能傳達



'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'美好生活價值的綠色中間商。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
【商品規格】
品名:【山和院】 阿里山自然農耕手採不知春150G
重量:150G/四兩(一盒兩入,75G二兩茶磚x2)
有效日期:三年,標示於盒身
保存方式:請放置於陰涼乾燥處,開封後盡速品用。
產地:嘉義阿里山瑞峰村
生產商:茗鼎茶國際股份有限公司
地址: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生毛樹21號
服務專線:05-2502-109
經銷商:大匠文創整合行銷有限公司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42號11樓之4
電話:02-2536-7238
傳真:02-2537-7206







【山和院】阿里山自然農耕不知春(150G-四兩)



想購買請點我

交通部宣布,將與淡江大學蘭陽校區、佛光及東華大學合作「智慧機車安全研發計畫」,提供5000多輛機車免費安裝智能裝置,預計9月新學年度開學上路。裝置會主動提醒駕駛將通過校區附近的險降坡、急轉彎等易肇事路段;另外路側警告標示與裝置連線後,將改採動態閃爍預警。

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主任王穆衡表示,據警政署統計,45%車禍事故跟18至24歲青年族群相關,因此交通部跟已研發機車智能裝置技術的工研院與資策會、機車廠商合作,盼藉安裝機車智能裝置,提升初學機車的學子安全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

王穆衡強調,55%事故是因「應注意而未注意」疏失造成,計畫會分析既有大數據,標記校區附近急降坡、山區急轉彎及視線遮蔽等易肇事路段,並安裝可跟機車智能裝置感應的路側設施,讓智能裝置可提早預警駕駛,還有在路側如「慢速」等各種警告標示與裝置連線,以主動閃爍等方式預警駕駛;長程目標希望進入校園公車可藉此偵測機車位置,避免碰撞。

至於安裝方式,王穆?指出,學生領取校園停車證、通行證時,將綁定免費安裝裝置,安裝對象由各校決定,今年預計先安裝5千多輛機車,再逐年擴增到5萬輛。計畫4月發標,希望廠商5月開始執行。

他強調,安裝方式會先與各校學生會討論可接受的模式,如安裝在車上或安全帽扣環上。曾姓研究生則建議也可跟各校機研社討論。

王穆衡說明,今年將投入3000萬,由於智能裝置技術將供機車廠商運用,廠商會另外出資。未來將逐年推動,擴大適用範圍。

他說,「智慧機車安全研發計畫」提升學子安全,也希望藉使用者經驗改善產品,為量產提供基礎,「找出什麼樣的提醒方式,才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困擾。」未來可能應用在宜蘭地區共享機車上。

(中國時報)

arrow
arrow

    BGree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